ASI‑ARCH 由三個 AI 角色組成:Researcher(研究員)負責提出新的架構,Engineer(工程師)負責訓練與除錯,Analyst(分析員)則負責分析結果並提供改進建議。這三個 AI 角色形成一個「自我強化的研究循環」,就像一支全天候、不會疲倦的超級科學家團隊。
結果如何?在 1,773 次實驗後,AI 不僅複製了人類的設計水準,還自行創造了 106 種全新概念,甚至包含人類從未想過的模型結構。例如,它設計出能同時兼顧長距離與短距離資訊處理的「多路徑注意力機制」,這種設計有效提升效能,更重要的是,這些架構的誕生並非「隨機碰運氣」,而是來自 AI 在不斷總結實驗結果後產生的「科學直覺」。這可能是第一次看到 AI 不再只是模仿人類,而是憑藉自己的邏輯與演算法,開拓出全新的知識領域。
這對未來意味著什麼?
當 AI 能自己發明 AI,我們將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「加速進化時代」。過去,新架構的誕生可能需要頂尖研究團隊花上數月甚至數年,但 ASI‑ARCH 的研究結果顯示,這個過程可以用純算力換取突破。
換句話說,科學研究將從「人力受限」變成「算力驅動」。未來,企業或研究機構也許只需要設定目標,再交給 AI 自己探索,就能源源不絕地獲得全新的模型設計。這種模式一旦成熟,可能不僅限於 AI 架構,還會擴展到藥物研發、材料科學甚至基礎物理研究。想像一下,當 AI 不斷進化自己的「智慧」,人類或許將親眼見證一個「AI 科學家」領航的時代。
AI 自我進化對人類角色的重新定義
當 AI 展現出能夠自行發明更強大 AI 的能力,人類在科技研究生態中的角色勢必將被重新定義。過去,我們是知識的主導者,是所有研究的發起者,但在 ASI‑ARCH 的世界裡,人類的任務將逐漸轉向「目標設定者」。我們可能不再直接設計模型的細節,而是負責決定 AI 要解決什麼問題,並確保這些解決方案符合人類的長遠利益。